父母最艱巨的工作——幫助孩子成長為心智成熟的人
11月11日下午,以“父母最艱巨的工作——幫助孩子成長為心智成熟的人”為主題的青豆書坊第二屆中美教育高端論壇,在北京環(huán)球財訊中心成功舉辦。

本屆論壇由家庭教育知名出版品牌“青豆書坊”主辦,特邀徐凱文、勞拉·高爾德、馬爾科姆·高爾德、蘭海、黃任、蔡朝陽六位教育領域著名專家在論壇上演講發(fā)言,對孩子成長問題有深入思考的父母、教育行業(yè)相關人士的260余位觀眾參加了論壇。
第二屆中美教育高端論壇關注時下最熱點的教育問題——為什么孩子上了重點大學,卻還是心智幼稚?為什么很多孩子千辛萬苦考入大學,卻變成了“空心人”?

下午13點40分,主持人明悅開場。她說,“很多父母認為,只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大學,孩子的前途似乎就一派光明了,殊不知,心理危機、缺乏目標感、合作交流困難、難以完成學業(yè)等危機正埋伏在孩子未來的人生中?!?/p>

論壇伊始,青豆書坊總編輯蘇元致歡迎辭。她指出,孩子的成長教育牽動每一個家庭的神經。青豆書坊在家庭教育出版領域深耕10余年,在陪伴父母成長的過程中,看到越來越多的父母在思考,今天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父母,我們和孩子究竟應該朝著什么方向努力?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對唯分數是從的教育說不,而將關注的重點真正轉移到了要培養(yǎng)一個什么樣的人上面,并開始采取行動。從父母、家庭入手,從我們自己的孩子開始,構建培育“人”的基礎。她相信,這也許正是將會引起教育大變革的一種“小趨勢”。 由此,蘇元總編輯開啟了本次論壇的正式篇章。

第一位演講嘉賓是北京大學徐凱文副教授,徐教授也是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、總督導,他的演講主題是《升級自我人生,做令孩子尊敬的父母》。徐凱文對青少年因功利教育所引發(fā)的各種問題,如價值觀的缺失、心靈的空虛、心理的扭曲等有著深切的體會、觀察和研究。他提出的“空心病”現象引發(fā)社會的廣泛關注。
在這次演講中,徐凱文為今天的中國父母提出了如下思考和建議,“孩子的焦慮和壓力都來自于成年人,父母應該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和壓力,不為沒有發(fā)生的事情焦慮。好父母是為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,而不是替孩子選擇人生。父母應該回歸初心,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幸福遠比學習成績重要,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尊。最好的愛是陪伴,最好的教育是行為世范。父母應該升級自己的人生,修養(yǎng)自己的人生,求真、求善、求美,來贏得孩子的尊重和學習?!?/p>
演講嘉賓勞拉·高爾德和馬爾科姆·高爾德,是《父母最艱巨的工作》一書的作者,美國頂尖的品格教育專家。他們來自美國著名的神奇高中——海德中學。勞拉是海德中學校長,馬爾科姆是海德中學校董,他們在家庭動力以及品格教育方面在全美有很高的聲望。
海德中學的基本理念是:注重培養(yǎng)孩子的品格,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!50多年來,他們讓許多迷惘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,大學升學率也一直保持在98%以上。

本次論壇上,勞拉·高爾德的演講題目是《培養(yǎng)孩子品格的最重要原則》。勞拉·高爾德以自己三十年來的從教經歷和取得的成果,告訴大家海德學校所看重的品格是什么,以及培養(yǎng)這些品格的10個優(yōu)先重點和方法。說到如何激勵孩子,勞拉談到三個方法,“第一,我們真實分享生活中的挫折,生活是一個合集,你既有優(yōu)點也有缺點;第二,當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(qū),去嘗試新的事物時,讓孩子看到我們在努力成長;第三,當我們以身作則每天用良好的品格面對人生時。我們要記得,每個人都是有獨特潛能的,我們用自己的潛能干些什么事情,成長怎樣的人生,以后都會成為我們家族中的一個傳承?!?/p>

馬爾科姆·高爾德的演講以《培養(yǎng)品格優(yōu)秀的孩子,海德學校如何實現家校共育》為主題,圍繞學校如何幫助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、發(fā)揮重要作用展開。馬爾科姆為大家分析了現在中美孩子生活的大環(huán)境,他認為,做好父母,不僅要看自己家庭是怎樣的,還需要看其他家庭和社會是怎樣的。馬爾科姆說道,“從學校的角度來看,一名好家長需要做什么呢?需要明白家長這份工作的職責范圍,建立起家庭傳統(tǒng),相信孩子的獨特潛力,教育你的孩子為生活負責,并且,一個家庭的價值觀會成為你家庭最主要的文化傳承?!?/p>

下一位演講嘉賓是上瀕成長教育研究院院長蘭海。15年來,蘭海研究了近30000家庭的成長,在全國舉辦1000多場講座,使500多萬父母受益。她是唯一一位兩次受邀參加青豆論壇的嘉賓。
這次論壇,蘭海帶來了自己的新書《蘭海說成長》,她的演講主題是《父母的基本職業(yè)素養(yǎng)》。演講開始,蘭海向在場的家長提出幾個問題:如果“父母”是一份職業(yè),你的目標是什么?你的合作伙伴是誰?你的工資是多少?你的回報是什么?如果父母是一份職業(yè),你敢辭職嗎?接著,蘭海從目標、溝通、學習、合作四個維度展開分析了“父母”這份職業(yè)的素養(yǎng),告訴父母,如何讀懂孩子,如何走進一個孩子的內心,真正去促進孩子的成長。如蘭海說,“家庭是永遠的事業(yè)。父母、孩子是永不能辭職的職業(yè)。父母是非常艱巨的工作,真的需要學習。時代在變化,父母需要學習并深刻理解時代,這是每個父母保持年輕的方法?!?/p>

演講嘉賓蔡朝陽是獨立教育工作者、《我家有個小學生》一書作者,他對學校教育的利弊優(yōu)劣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和認識,因出色的語文教學以及對現行教育體制的質疑而聲名遠播。
蔡朝陽的演講題目是《父母的首要職責——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平衡共進》。蔡朝陽認為,因為教育非常豐富的內涵被簡化成了刷題和考試,以至于孩子的自我沒有成長起來,孩子怎么會不“空心”呢?那么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,父母應該如何平衡促進孩子的成長?蔡朝陽說,“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四個問題,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,重新認識學校,理解童年以及父母的自我覺醒。做父母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,在學校和家庭之間,父母要就事論事,見招拆招。愛你所愛,如其所是?!?/p>

最后,是本次論壇的最特別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圓桌對談:中美教育觀點大碰撞。圓桌對談特邀主持嘉賓黃任,是“常青藤爸爸”創(chuàng)始人、《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》作者,此次他從哈佛專程回國主持本次論壇的圓桌討論。
“孩子上學后,為什么陪寫作業(yè)會成為家庭標配?怎么看待陪寫作業(yè)引起的家庭糾紛?”、“18歲的孩子,在心智上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狀態(tài)?”、“有一些父母認為,孩子進入大學后,心智自然就會成熟。你怎么看?”、“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生是‘成功’的人生?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過什么樣的人生?” 特邀主持嘉賓黃任一個個拋出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,中美專家的回答金句不斷,精彩之處引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和笑聲。在嘉賓們幽默且蘊含哲理的問答之中,中美教育觀點全面碰撞,激蕩出新的思考和啟發(fā),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,收獲滿滿。

論壇結束后,現場觀眾仍然不肯離開,圍繞在演講嘉賓身邊交談合影,請嘉賓為圖書簽名。一位現場觀眾告訴記者,“全程四小時的不間斷分享,每位嘉賓都講的太好了。幽默的語言背后都是思考和啟發(fā),滿滿的愛,滿滿的收獲。我不能獨享這次教育思想的盛宴,一邊聽講座一邊在我的三個微信群里分享。感謝青豆書坊,感謝各位嘉賓?!?/p>
© 版權聲明
《父母世界Parents》獨家原創(chuàng)文章,歡迎轉發(fā),請勿轉載。未經允許轉載,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