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城生活,讓愛不缺位
Allen:原來愛的成本比任何成本都要高

Allen是個幸福的爸爸,朋友圈子盛贊他把兩個國家都收入囊中:大女兒出生在加拿大,兒子拿的是美國國籍。Allen夫婦的事業(yè)都在國內,為了孩子們的發(fā)展,他們早早辦理了移民。如何跨越邊境線給孩子們最好的愛成為了家庭的大問題,再三協(xié)商,Allen和太太只能各自半年駐守在美國帶孩子,只有孩子們放假的時候才會一家人在北京共同呼吸一下霧霾。
Allen說他真的算不上一個特例,身邊這樣的朋友越來越多,有些是父母一方長期陪著孩子在海外生活,另一方在國內拼命賺錢。他們當時也討論過這種方式,但是擔心孩子們會因為獲得的愛不夠平衡,產生心理落差,所以才想到這種高成本的生活方式。Allen半開玩笑地說:“移民前覺得國內生活成本高,現(xiàn)在才知道真正高的是愛的成本,很多人勸我們不要這樣來回飛,可我們覺得這就是愛,不論孩子們能感受到幾成,我們是全心全意付出的。”
新的問題:兩地帶娃,是否會讓寶寶有“單親感”?
在我們的調查中,類似Allen這樣生活狀態(tài)的父母是具有普遍性的,他們通過高鐵、飛機不斷奔波才能和寶貝們保持聯(lián)系,即便心中有萬千愛意,奈何相聚太短。這種長期空間阻隔對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是巨大的考驗,很多父母會因為陪伴不夠而放縱孩子,孩子也會處于一種“偽單親”狀態(tài),出現(xiàn)焦慮、自卑、不合群等心理問題。都說父母是天平的兩端,不停移動砝碼并不能改變天平的失衡狀態(tài)。
蕊蕊:犧牲了全部,結果依然很無奈
“周末夫妻”好像大家已經不陌生,那么假期家庭呢?蕊蕊的家庭就是這種模式:讀中學的哥哥跟著爸爸在香港艱苦奮斗,蕊蕊和馬上幼兒園畢業(yè)的妞妞在湖南過著慢節(jié)奏生活,一家四口以家庭為單位生活的時間基本只有春節(jié)和國慶。蕊蕊和先生如此分配,從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愛和母愛,不要有心理問題。不過蕊蕊常常覺得自己跟兒子越來越不同步,相聚的時候幾乎沒有共同話題,好不容易她搞清楚了兒子的潮流,等下次相聚的時候,一切已經是過去式了。同樣,先生和女兒的關系也不夠親密,總要到假期的最后幾天,妞妞才會認可爸爸,開始撒嬌,可是隨著假期結束,一切又回歸原位。
蕊蕊說:“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,為了讓孩子們生活在父母身邊,我和先生幾乎犧牲了我們的全部,不過生活還是不盡如人意,我內心深處還是很無奈的。”
新的問題:如何讓分隔的一家四口有家庭的親密感?
蕊蕊的家庭模式是很多網友提出的解決兩地帶娃的折中策略,不過從活生生的案例來看,這種方式效果并不理想。孩子們與父母一方不可避免地存在疏離感,有限的假期很難培養(yǎng)親密的關系、構建家庭的氛圍。尤其是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,對于父母一方的依賴和需求不盡相同,追求兩全確實是個大問題。更何況,長此以往,又如何保證高質量的夫妻關系呢?
分頁導航
© 版權聲明
《父母世界Parents》獨家原創(chuàng)文章,歡迎轉發(fā),請勿轉載。未經允許轉載,追究法律責任。